经过细化和提升,最早运用于环境卫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今应用到了抚仙湖全湖流域的综合执法管理中,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的保护管理格局,使“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的工作机制更趋完善,使抚仙湖生态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网格化”突出四大监管重点
近日,市抚仙湖管理局出台《玉溪市抚仙湖“网格化”管理方案》,通过“下管一级”的方式构建全流域“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的动态管理和服务。一级保护区以内由抚管局分片包干到领导干部及执法员、协管员、监督员、保洁员;对二级保护区及以外流域范围进行划片定岗定人定责进行监管,二级保护区及以外流域范围由澄江县分片包干到县、镇(街道)、村、组的领导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
据市抚仙湖管理局副局长陈黎彬介绍,网格化管理着力于“四项监管”,建立并严格执行“日巡查、周查检、月查处”制度:对本管护片区内排污、违建、违规取用抚仙湖水的情况进行监管;对环境卫生、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的完好等情况进行监管;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违规经营行为和近岸水体内的偷鱼捕鱼行为进行监管、劝阻,制止不了的及时上报;发现水体出现不明漂浮物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管理人员“到格中去”
目前,100.8公里湖岸线的一级保护区,已划分为龙街、右所、海口、路居4个大片区25个小片区,包干到抚管局的500多名领导干部及执法员、协管员、监督员、保洁员,逐级压实责任,使监管的目标更具体、任务更明确。
坚持每日巡查。网格内的工作人员以“十净”“十不见”为标准,坚持每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或上报解决,并做好日常巡查整改记录及影像资料拍摄。
坚持开展“四清”保洁。配合相关部门坚持开展每月1次的“四清”保洁活动。
严格管理考核。市抚管局制定抚管监督员管理办法和合同工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激励工作,做到“四定一保”,既定人、定岗、定责、定时,确保区域环境良好、情况稳定。
发挥公司作用。对保洁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限期整改,同时严格按照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考核办法实施考核,做到当月兑现奖罚。
河长制“网格化”实现更细监管
陈黎彬介绍,实行“网格化”管理,河长制管理水平将得到提升。
一是全面化。对抚仙湖入湖河(沟)道及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确定抚仙湖共有入湖河(沟)道131条。结合摸排情况,认真分析研究每条河(沟)道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整治意见和建议,为“河长制”全覆盖并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规范化。建立建好131条入湖河(沟)道台账,河道长度、污染源、流经村落等内容详细记录,确保信息采集完整有效,实现“一河一台账”。绘制入湖河(沟)道网格化示意图,并标识出每条河流的监管责任人,做到了工作“一目了然”。
三是标准化。入湖河(沟)道监管实现标准化。河道监管员实行“四清三必报”工作机制。“四清”——要求每名河道监管员清楚掌握所辖入湖河(沟)道情况,做到河道情况清、污染来源清、污染隐患清、问题源头清;“三必报”——要求每名河道监管员发现污染必报,发现管护不到位必报,发现异常情况必报。
四是责任化。由河道监管员对所辖入湖河(沟)道坚持每日巡查,并负责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由网格监管员商网格负责人共同解决或上报解决。
抚仙湖生态安全管控更有力
实施“网格化”,使目标更明确、工作更具体,使综合执法得到了加强。
首先,综合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巡查执法力度更大。对环保、水政、渔政、航政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更严。对抚仙湖沿湖各类违规建筑物、构筑物,尤其是环湖公路两侧、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各类违法建筑物依法进行排查清理。
其次,在严格落实封湖禁渔期渔船归港上岸制度,强化渔船归港监督管理,加大巡查密度和督查力度的基础上,由网格内的执法监督员对近岸水体的偷鱼捕鱼行为实施监督,确保“船靠港、人上岸、网入库”。
另外,对湖面进行拉网式排查,并结合非法捕捞作业特点,采取突击巡查、摸底排查、蹲点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电力偷捕、灯光诱捕、定置大漂网、地笼、电动推进器等非法捕捞行为,对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自施行“网格化”管理以来,针对违章排污、取水等问题,市、县抚仙湖管理局已发出巡查通报2份,限期整改通知4份。同时,综合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车辆4697车次、执法船2368船次、执法人员23742人次,先行登记保存渔船2条、脚踏船3条,收缴渔网235张、地笼700个、电瓶14只、推进器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