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住在土基房,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运输靠牛车。现如今,土基房变成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吃的讲营养,穿衣讲时尚,运输的牛车也变成了农用运输车,部分农户还购买了家庭小轿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海县杨广镇五垴山村实现了旧貌变新颜。
五垴山村地处高寒山区,下辖五个村民小组669户人家。在冬日阳关的照耀下,走在进入五垴山村的道路上,总能看见满载蔬菜的农用车或解放小卡车。“前些年都是人背马驮,现在都是靠农用车或者是小卡车。”五垴山村二组村民吕家林正开着农用车把大白菜运到坝子里的冷库进行交售。他还告诉记者,今年栽的十多亩烤烟收入四万多元,烟后菜的收入也会有十万元以上,现在每一年的收入要比以前好很多了。
“原来是赶牛车和马驮,现在道路实现了硬化,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农民的生活生产由了很大的改变。”据五垴山村委会主任管家许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长十多公里的进村道路得到了硬化,还新建了大龙潭引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全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从根本上优化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家也通过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走上了勤劳致富路。
据了解,在改革开放前,五垴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72元。目前已有412户拆除土基房建盖起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全村除17户因病因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外,每家每户都购买了农用车或解放小卡车,有部分家庭还拥有了家庭小轿车,从根本上告别人背马驮牛车拉的落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山区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海县扶贫办副主任李紫文说,以前都是土路、毛石路,现在通过建设,基本上都建成了水泥路,以前跑的都是马车、牛车,现在都已经是农用车、轿车、解放小卡等这些机动车。
如今的五垴山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的新楼房,掩映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入村道路宽敞平实,呈现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美丽画卷。(玉溪日报特约通讯员 张彪)编辑:王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