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起勇
改革开放四十年,峨山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大探索、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时代。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笔者亲眼目睹了峨山县城的大变迁。
提起峨山县城,古称嶍峨城,已有730年历史。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峨山县城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集镇。20世纪80年代以前,县城机关单位楼房、街道屈指可数,除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以外,没有几间像样的楼房。没有综合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交易,市场显得十分萧条。那时,县城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多人,晚上九点过后,街上行人寥寥无几。现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座古老的小县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变迁。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峨山县逐步对旧城区进行局部改造,拆除旧城墙,填平壕沟,兴建环城路为县城商业主街,扩大城区面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兴建环城路排水工程,维修县城大部分下水道、街灯,建农贸市场,初步建成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同时对猊江两岸河堤进行加固和植树。1970年,峨山、通海发生的那次大地震,多年的县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至1980年,大部分房屋才恢复到震前样貌。笔者1981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县城只有东西向主街两条、南北向道路两条,不仅短而且比较狭窄,几分钟就把县城逛完了。昆洛公路县城段(今嶍峨路)以南,北面至双江小学,东面至原双江五社晒场,西面与易家村隔界,全部是稻田。古称“四山通秀气,两江夹孤城”的小县城在耕地包围之中,民居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楼房,县城区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峨山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县委、县政府多次对县城进行总体规划,建设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旧城区迅速向四周扩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原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被钢混结构的高楼取代,六层以上新建高楼和小区别墅鳞次栉比。县城公共设施包括机关办公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财税金融、商店超市、综合农贸市场、广电体育等市政建设建筑物拔地而起。同时,相继建成了一大批住宅小区,县城常住人口已达四五万人。至2017年,县城辖区面积超过8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22平方千米,房屋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住宅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169.1公顷,绿化覆盖率40.07%。城镇化率达到45.09%。
随着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街道建设步入快车道,相继建成临江路、桂峰路、嶍峨路、峨峰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练江南路、练江北路、猊江南路、猊江北路、南后街、锦山路、双桥路、水晶路、书山路等四通八达的城区道路,主城区有桂峰桥、峨峰桥、彩虹桥、挂榜村桥、王家村桥、猊江桥、猊江二桥、猊江新桥、练江大桥等9座,给城区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城市容市貌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经过依法治理整顿,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街道上脏、乱、差现象得到综合治理,16条主要街道、巷道清扫面积21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超过3万吨,清扫保洁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大力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县城安装各种路灯由1989年的300盏增加到2017年的3255盏,道路安装路灯达35.46千米,亮灯率95%。特别是民族团结广场的改扩建、阿普笃慕文化园建设、练江和猊江两岸文化长廊建设及经过风貌改造的建筑物,成为县城区凸显彝族文化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伴随着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的开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龄人经常议论,峨山县城作为省级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猊江、练江清水长流,四面青山怀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道路整洁、秩序井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它正以独特的风格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16年开始,国家投资10多亿元对老县城进行棚户区改造,正在抓紧建设“嶍峨古镇”,三五年后,峨山将会真正成为一座小巧玲珑、传统古朴与现代都市结合、彝族特色绽放、最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县城,真可谓“嶍峨孤城已变迁,高楼大道气象新。双江两岸绿州城,人汽喧啸不夜天。”编辑:王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