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中小企业云服务网
  • 找资讯
  • 找服务
  • 找企业
  • 找产品
  • 找供应
  • 找需求
  • 找视频

文化建设提升玉溪知名度与美誉度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源: 浏览量:240

11月3日晚,新编大型滇剧《王者江上》在聂耳大剧院进行首演。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它的登场不仅融入了主创团队的心血,更体现了我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在演出现场,市民王永明表示,近几年我市不仅有很多本地优秀剧目上演,还在聂耳文化广场、市博物馆等地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让玉溪老百姓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央、省有关安排和自身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展中,“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了我市特有的文化品牌,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此外,我市的铜器、瓷器、刺绣等民族民间工艺作品也多次在省、市等相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亮相,并广受好评。

这一切,使得玉溪文化品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峨山临江公园内布置了众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为内容的展示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市撤地设市20年以来,玉溪的“文化味儿”越来越足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我市在打造“文化玉溪”的过程中,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贯穿始终。在玉溪的街道、公园、学校、县(区)广场、乡镇、村寨、景区等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随处可见。对玉溪人来说,这24个字已耳熟能详。


五脑山公园是市民日常健身常去的公园,人流量极大。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强市民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我市有关部门在公园步道、花草中竖起了多个写有“富强”“民主”等字样的牌子,让到这里的民众不自觉地去思考、去体会这些字的内涵。不只是五脑山公园,柴家大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园更是让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印在脑海、刻在心底,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导。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宣传栏、文化墙引导了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在大人的指导下,一名牙牙学语的孩子趴在外婆背上一个词一个词地跟着念,这是记者近日在澄江县城一公交站台看到的场景。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市花灯剧院和市滇剧院组织成立了聂耳大众文艺小分队,编排了多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节目,并发动全市2300多支文艺队参与,深入到全市各县(区)巡演,在演出的过程中,让演员和观众共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据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公共文化科科长王一介绍,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我市一共展播了20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组织印刷了“砥砺奋进的五年·文明的力量”大型专题宣传挂图,不断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市民更加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时,大力打造红塔区、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首批21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拍摄了宣传片《最美风景》,深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我市还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走进玉溪聂耳小学,教学楼、走廊、楼梯口等地均张贴了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画,潜移默化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不仅如此,聂耳小学还多次组织举行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学生们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聂耳小学教师杨媛清介绍,近年来,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下楼梯礼让同学、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已经成为同学们的共识。

打造聂耳品牌显成效



市民在聂耳文化广场观看“中国梦·玉溪情”文艺演出

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如今,人们漫步街头,就能感受到城市里的“聂耳元素”。聂耳小学、聂耳路、聂耳公园、聂耳故居、聂耳大剧院、聂耳图书馆、聂耳纪念馆、聂耳音乐广场、聂耳文化广场等等,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在多年的文化建设中,我市始终将聂耳精神作为宝贵的财富,以此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建设和成立了一批以“聂耳”命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文艺团体等。举办多届的“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为了我市弘扬聂耳精神、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201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弘扬聂耳音乐文化、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目标要求,开启了文化发展新的征程。

在此期间,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根据《玉溪市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实施方案》,围绕中心城区聂耳大剧院、聂耳文化广场舞台和月光综合演艺厅三个标志性文化设施,采取以“引进精品演出”“广泛发动参与”“艺术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营造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传播“聂耳音乐之都”建设理念,奠定群众文化艺术基础。通过引入中外优秀剧目、开展文化艺术交流、进行周末群众文化演出、举办重大节庆晚会等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市文化馆文艺辅导活动部主任王博表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是推动聂耳文化品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玉溪群众文化工作干在实处的必然选择。在我市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过程中,市文化馆以月光综合演艺厅为阵地,在进行“周末小舞台”演出的同时,还引入我省一流水准的艺术家、演出团队在月光综合演艺厅进行演出,并将部分演出送入校园,使学生们在观看演出的同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其中,“周末小舞台”每周五晚固定在月光综合演艺厅进行演出,中心城区的多支业余文艺队参演。为了提高节目质量,除业余文艺队外,还将一些专业文艺团队纳入其中,以全免费的方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6年至今,“周末小舞台”已演出300场左右。“每周五,想看小演出的市民可以到月光综合演艺厅,这里不会让他们失望。下一步,我们将对节目的构成和演出团队的挑选等进行调整,以满足群众需求。”王博说。

据了解,在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打造聂耳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聂耳大剧院2017年累计引入中外优秀剧目16个,共演出20场,涵盖了戏剧、芭蕾舞剧、儿童剧、话剧、交响乐等诸多艺术类别。同时,通过引入优秀音乐演奏团队,积极开展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市民懂音乐、爱音乐、会音乐,此举提升了观众音乐欣赏水平,还促成《中国梦·唱响云南》原创音乐这一省级音乐品牌项目落地玉溪。新平县的何先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利用周末带孩子到聂耳大剧院观看演出。“以前这些高质量的演出只能去大城市看,现在在玉溪就能看,我觉得特别好。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带着孩子来接受艺术的熏陶。”何先生说。

如今,玉溪中心城区已初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群众都受益”的文化新局面,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同时,建立了广泛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树立起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伴随着我市聂耳文化品牌的打造,“聂耳音乐之都”正逐渐成为玉溪文化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

繁荣文艺创作弘扬地方文化

我市坐拥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享有帽天山生命起源地、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一地四乡”的美誉。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文艺创作一直被很多人视为弘扬地方文化的有力推手。通过文艺这种载体,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玉溪的文化,也能感悟到“一地四乡”之美。

在文化的发展中,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文艺工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文化引领,勇攀艺术高峰,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在大力推进“一地四乡”建设的同时,广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并以建设“聂耳音乐之都”为大平台,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题材,创作出《选才记》《卓梅与阿罗》《水莽草》《秘境云南》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滇剧、花灯艺术水平始终引领全省,多次受邀赴省外进行交流学习和演出。

据了解,原创滇剧《水莽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代表云南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走进北京、全国巡演;《古滇梦·花腰情》《卓梅与阿罗》等一批重点剧目获得国家级奖项。除《水莽草》外,大型花灯剧《大山深处有天堂》、大型滇剧《选才记》、大型花灯剧《山花》也获得各种奖项。大型新编滇剧《贵妇还乡》和大型新编花灯剧《山茶花红》于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并获金奖。而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剧《秘境云南》,以云南独有的特色民族民间竹器乐为主,创新性地将云南各民族民间器乐演奏及原生态民族歌舞融为一体,在2015年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资助项目。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外,我市近年来所创作的滇剧小戏《乡长来了》《最美公仆》,花灯小戏《冤家亲家》《一对羊》等多个剧目,获得了长江流域(张家港)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奖、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剧目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节演出金奖等多个奖项。玉溪花灯剧院、滇剧院、红塔区文工团等多次代表国家、省出国演出,广泛宣传了云南,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玉溪“一地四乡”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较高的赞誉。今年8月,在云南省第十五届体育运动会闭幕式暨下一届承办地玉溪交接仪式上,节目《相约玉溪》更是以艺术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地四乡”的人文魅力。

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发扬,更需要传承。在我市花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争取资金,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为目的,邀请老艺人回忆、记录、整理,抢救性记录拍摄了一批传统剧目。同时,编纂出版《玉溪花灯戏》《松元太平花灯》等书籍。该中心工作人员王静霞介绍,经过发展,现在我市拥有国家级花灯传承人2名、省级花灯传承人2名、市级花灯传承人8名。除专业院团外,还有很多业余花灯团体遍及我市各县(区)。同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花灯艺术,一些花灯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花灯艺术,让在校的孩子们知晓并喜欢玉溪的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产业增色创文工作



我市陶瓷产品亮相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在经历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以民族文化传承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发展”“围绕做大产值,做强文化产业”三个发展阶段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玉溪的“文化味儿”更加浓郁。


记者从市文产办了解到,2014年在省文产办提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发展体系后,我市便围绕着这一目标体系,积极谱写玉溪文化产业的磅礴“乐章”。尤其是以江川铜器、通海银饰为代表的“金”工艺品,以玉溪青花、华宁釉陶为代表的“土”工艺品,以峨山彝族刺绣、新平花腰傣刺绣为代表的“布”工艺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牌。也是自2014年开始,我市每年均举办“玉溪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此为平台,展示玉溪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

今年9月21日至23日,在2018玉溪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来自我市各县(区)的80多家文化企业携陶瓷、银器、铜器等文化产品亮相,吸引了众多客商和市民到场观展、交易。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组织各文化企业参加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展会,为文化产业“走出去”打通了道路。据介绍,近年来,我市还多次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专家、学者对玉溪文化产业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文化产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蓬勃发展的多元化文化产业,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增色不少。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过,“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魅力。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将文化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从遍布街巷的创文公益广告到“聂耳音乐(合唱)周”,均把“一地四乡”文化、聂耳文化凸显得淋漓尽致,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聂耳精神,使得广大市民都有了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一介绍,在创文工作中,我市各级媒体围绕学习先进模范这一中心开设了专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已涌现出了数十个“中国好人”“省级道德模范”和“云南好人”,对体现玉溪精神、体现优良传统的玉溪好人、玉溪工匠等,各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此外,还通过道德讲堂宣扬美德,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凝聚了崇德向善的力量。

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我市已经逐步形成了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玉溪模式、玉溪品牌。农村文艺“星火”工程和全市1000多个文化活动广场成为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清明祭英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在全市广大未成年人中唱响了“我的中国梦”主旋律。以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阵地。自2012年开始,市图书馆每年举办的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大面积推广关于人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未来的好书,使他们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敦促他们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为创建文明城市添砖加瓦。(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何超)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