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攻坚态势提升脱贫质量
“我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如果不在钢铁厂上班,我只能种一亩薄地度日。”10月21日,新平县扬武镇大开门社区它底寨49岁的彝族汉子张会清腼腆地告诉记者。张会清家有三口人,不久前,技校毕业的女儿张仙平也进入钢铁厂上班,父女俩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后,一家人摆脱了贫困,逐渐走上了致富道路。
“截至目前,今年累计减贫人口609户1928人,仅10月份就脱贫138户354人。”新平县主管脱贫工作的副县长刀文高说,为了实现精准脱贫,新平县制定了年度和月度脱贫目标,一月一报,对标对表,对各乡(镇、街道)完成的脱贫任务进行动态监督检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脱贫目标,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经过2014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识别,全市有9个贫困乡、75个贫困行政村、1100个贫困自然村、3.46万户12.11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冷凉的哀牢山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红河谷绿汁江地区和生态脆弱的革命老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7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3946户12440人,县、乡、村贫困发生率均降到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78%,云南省对玉溪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为“好”。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先进集体,在10月17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玉溪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等一批单位和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玉溪没有因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而停顿、放松、懈怠,始终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弱等问题,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一如既往,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在统筹协调上做文章,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对全市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增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紧迫感、责任感,毫不动摇地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2017年全面脱贫、2018年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确保玉溪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在全省作出示范、走在前列。
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制定了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和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下发了《玉溪市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玉溪市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认真落实脱贫人口后续帮扶计划,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监管,着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保障性扶贫,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等,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经济,确保贫困户有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有脱贫发展的基础条件,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强化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以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抓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众,突出产业发展增收、人居环境整治、社会保障巩固,强化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资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严格监督考评,用足“绣花”功夫抓好巩固提升工作。
筑牢产业根基奔小康
做好烤烟精细管护提质增效
“在流转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种植沃柑,实现脱贫摘帽之后,作为脱贫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去年和今年再次扩大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特晚熟芒果。”从市工商联下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蒋易明向记者介绍,新平县平甸乡省级贫困村磨皮村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让贫困户获得租金及工资双份收入,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成为“精品农业”“高端农业”的典范。
铜厂乡产业扶贫助增收
“发展产业是巩固提升脱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市扶贫办主任刘应华介绍,为此,全市实施产业扶贫助增收行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土地等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创新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积极推动集中连片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以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区、乡村旅游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区域整体效益。
“脱贫措施不扎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还不稳定,还没有完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回顾多年来的脱贫工作,刘应华分析,虽然玉溪脱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群众增收不稳定,因病、因灾返贫等脱贫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成立了市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在新平召开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全面安排部署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制定出台了《玉溪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了产业扶贫的重点和任务分解。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据介绍,全市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农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达667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878户3.6万人走上致富路。
“脱贫之后能否保住脱贫成果,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是关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家富告诉记者。为此,人社局积极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扩大就业脱贫覆盖面。建立完善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管理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做到“应培尽培、应转尽转”。建立完善就业扶贫的信息提供、组织引导、教育培训、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大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力度,发挥各挂联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工青妇系统、乡村干部、帮户干部等作用,推动贫困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走出去,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今年,人社部门主持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达25494人次,其中技能培训5425人次、创业培训1678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54万人次的165.55%;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735人,完成目标任务0.29万人的370.17%。
土地流转之后,针对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实际,市、县工商联积极配合新平县在平甸乡磨皮村举办新平县电焊工专业技术培训班,全村107名村民(学员)接受专业技术培训,104名村民(学员)取得全国通用“电焊工资格职业技能证书”(初级),有了外出务工经商的新技能。
洼垤乡坡垤村拆除土坯房建设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今年以来,不论是行业部门还是挂包单位,不论是工业行业还是涉农部门,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先后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农资农药、经济林果栽培、核桃管护、种植、养殖、电工、电焊工等大规模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引导农户善经营、会管理,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带技术外出务工经商、持证上岗,多渠道寻找增收致富路。
密织保障网避免因病因灾返贫
“今年新平有3户12人返贫,都是因为户主生病,失去了劳动力。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因病因灾返贫群体的保障。”刀文高在全市脱贫巩固提升推进会上发言时说。
为了进一步筑牢稳定脱贫基础,我市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造血输血协同,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焦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健全和完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因学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建立健全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有力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切实解决因学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进一步强化教育扶贫管理工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做到贫困学生应助尽助、无一因学致贫,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适龄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
全力实施健康扶贫计划,严格执行精准健康扶贫30条措施,抓实“五重保障”措施和“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加强贫困地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并和家庭医生签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病救治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严格执行“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措施,全面落实精准救助政策,不断完善低保政策,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不折不扣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补助政策,加快推进4类重点对象安居房改造建设,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同时统筹推进地质灾害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农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不因安居房建设问题出现漏评错退;进一步精准低保对象,梳理低保政策,做好“四个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10月31日至11月2日,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区)、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人员210人开展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业务培训,目的是提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印制了20万份低保政策宣传材料,发放到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手中,强化对低保政策进行宣传。在市、县(区)民政局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对低保政策、低保家庭保障情况等进行长期公布,扩大低保政策知晓率。民政部门开展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按人施保”治理,实施低保规范化管理取得了成效。2018年1至9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7395户13397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257人,低保对象与建档立卡人员重合率达到24%,全部实行按户施保,户均保障人数达到2.57人,切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坚持不等不靠,在主动作为上求实效,拿出“敢蹚深水区、勇啃硬骨头”的智慧和勇气,众志成城、勠力攻坚,在全省率先实施“精准脱贫百日攻坚”行动计划,进一步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提速;在全省率先出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市9个贫困乡、75个贫困行政村和1100个贫困自然村及9.31万农村贫困人口建立了数据库,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截至10月,市级下拨学生资助资金6.08亿元,受益学生达104万人次,全市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应助尽助”目标,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无一户建档立卡户因学返贫,实现建档立卡户子女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教育精准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截至9月底,全市建档立卡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93726人,参保率均达100%;进一步抓实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均等化工作,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均建立了一份电子健康档案、签约了一名家庭医生,贫困人口全部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村医通过一体机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电图、血糖、血压监测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救助政策,扶贫政策与低保政策有效衔接,对37575名农村低保对象提供了保障,新增农村低保对象2569人,做到应保尽保,精准施保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低保标准由每人3420元/年提高到每人3500元/年。
经过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及贫困群众的努力,我市脱贫攻坚质量不断提高,脱贫巩固提升取得了实效。经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截至9月30日,全市9个县(区)入库项目449个,计划总投资34.7亿元,累计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6.19万户次72.31万人次,户均受益政策措施10项次。其中产业就业扶贫计划投资5.64亿元、生态扶贫计划投资0.92亿元、健康扶贫计划投资0.22亿元、教育扶贫计划投资0.32亿元、素质提升计划投资0.11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投资1亿元、贫困村脱贫振兴计划投资26.15亿元、兜底保障计划投资0.34亿元。通过项目库建设,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目标任务项目化、政策措施具体化、资金落实精准化、帮扶措施责任化、投入产出定量化、脱贫时序明细化,为压实责任、落实政策、夯实工作提供了考量依据,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和党政同责工作机制,深入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帮’工作。”刘应华向记者介绍,2018年,全市新增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6支,全市驻村扶贫工作队达206支,每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3至5人,实现了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力度,确保各项脱贫责任落实。
一年来,不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乡镇或街道,不论是单位的领导还是驻村帮扶队员,不论是普通干部还是贫困群众,从抚仙湖东岸到哀牢山深处,从绿汁江两岸到红河谷流域,滇中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脱贫责任担在肩上,不停顿、不懈怠,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以脱贫攻坚为载体,转作风、补短板,确保实现1.2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振兴乡村,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玉溪日报记者 崔永红)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