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绍晖
在今年春耕备耕农忙时节,我来到了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白沙斗小组,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白沙斗是一个古老的山苏村寨,共有39户157人。村寨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清幽、古朴、宁静,仿佛世外桃源。东面是气势磅礴的大旗山,笔直挺拔的云南松长满了山岗,树梢和蔚蓝色的天空镶嵌在一起,山间缭绕着带状洁白的云雾。南面是茂盛青翠的核桃林,树林后面是已翻耕整理好烟墒的烤烟种植地块,更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国家森林公园磨盘山主峰。西面是潺潺流淌的白沙斗小河,河边巨石如磐,古木蓊郁,老藤倒挂,小桥流水傍着村寨,亘古流淌;远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敌军山,山苏人常说的德福姐洛白克山崖在云雾中若影若现,山崖下的马缨花开得红火粲然,就像枝头上熊熊燃烧的火炬,默默地在山中怒放。北面是茫茫林海,一条玉带似的水泥路从林海中穿过,延伸到村寨旁学校门前的操场上。我们就是沿着这条崭新的村村通水泥路,一路疾驰穿梭,畅通无阻地来到了村寨里。
作为当地世居民族的彝族支系山苏人,千百年来的古老传统是家里死一个人就要搬一次家,无永久固定的住所,他们的住房是简陋的土掌房;有些人家连睡觉的木板床都没有,席地围坐在火塘边吃饭和睡觉。他们吃的是粗糙的杂粮,穿的是黑色的土布衣裳,生活中嗜酒如命,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醉倒哪里睡;方便时没有厕所,在野地里就地解决;没有洗浴设备,只能烧一盆热水关上房门擦澡;见到陌生人进寨也不敢说话,急忙躲进家里把门关上。在贫瘠的山坳里,他们没有水田,只有山地,靠的是刀耕火种、砍柴烧炭、撵山打猎和捡菌子等来填补一个个苦涩的日子,陈年累月地固守着一份清贫,任山风吹老了容颜。山苏人通往山外的道路,坡陡、崎岖、曲折又幽深,行走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大多数山苏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离开过家,双脚在山野里丈量了平凡的一生,默默地在深山老林里出生和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深入人心,深深地播进了山苏人的心坎里。他们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终于挖通了简易的进寨土路,把遗忘在深山里的白沙斗和山外的世界串联起来,搭上了时代前进的快车。他们又在玉溪市人口较少民族及特困民族支系聚居区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把低矮、潮湿、简陋、破旧的土掌房全部拆除,家家户户建起了统一规划设计的空心砖房。白墙黛瓦的屋顶,依山势一排排在山坡上排开,太阳能、厕所、烤烟房、太阳能灯和猪圈在村寨周围布局,展现出了村寨换新貌、绿树村边合的美景。矮柜、沙发、席梦思床、电视机、电磁炉等家具和电器,通过社会各界捐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大大改善了白沙斗山苏人的生活条件。白沙斗还根据山多地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烤烟、野生蔬菜、野生菌种植和保护性扩繁。核桃种植由于栽培管理措施到位,长势健壮,葳蕤成林,目前已开始挂果,效益显现;烤烟种植、烘烤、分级扎把等关键技术得到了明显提升,种植效益持续增长;野生刺苞菜、松茸等高档蔬菜春夏季节采收,成了白沙斗的特色产品。一个过去只会刀耕火种、砍柴烧炭、撵山打猎的山苏人,变成了今天的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靠山吃山的新时代山苏人。
正午,和煦的阳光洒满山寨。踏着温暖的阳光,听着清脆的鸟鸣,我们穿过浓密的核桃林,跨过白沙斗小河,来到了村寨北部的烤烟地里,指导烟农移栽烤烟,宣传烤烟烘烤补助、收购相关政策。在返回村寨的山间小路上,我们在小河边采撷了含苞欲放的刺苞菜、香椿和花椒叶,准备去小组长家里晚餐。
傍晚,我们来到小组长家里,坐在庭院中吸水烟筒,喝茶聊天。小组长和他的妻子在厨房里煮饭炒菜。庭院中爬满了碧绿的葡萄藤,青涩的葡萄缀满枝头,小院充满了生机。我站起来轻轻推开照得见人影的铝合金玻璃门,客厅里的沙发、茶几、矮柜干净整洁,和城里人家一样。矮柜左边摆了一簇青绿的松枝,是山苏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寓意万古长青,永志长存。挂在墙壁上的相框,装满了小组长一家旅游时拍下的彩色照片,灿烂的笑容填满了相框。一会儿,饭桌上就摆满了香喷喷的刺苞菜煮腌肉、腌野生菌、腊肉炒香椿等可口的美食,香味弥漫中充满了春天的味道。席间,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小组长从他腼腆的脸庞上表现出兴奋的神情。他说,因为白沙斗进寨水泥路硬化,很久没有人进寨了,要和大伙儿喝一杯山苏人的陈年老酒,一起聊聊山苏人的新变化。
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小组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白沙斗近年来的新变化。他说,白沙斗以前的道路不畅通,村民与外界的交流阻隔,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就不读书了,他们不敢进县城去读书,不习惯和城里人一起生活和学习。大人们也不敢外出打工、做生意,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现在,政府把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还建起了新房,山苏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家户户购买了摩托车,少数人家还购买了面包车,人们进城赶街再也不用迈开双腿赶路了。考上中学的孩子也敢大大方方地进县城读书了,他们已经和城里的孩子逐渐融为一体。“在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山苏人的未来和希望。寨里的年轻人也敢到城里打工去了,他们穿上了新潮的衣服,骑上时髦的摩托车,用上了时尚的智能手机,还不断给家里捎回钱,家里的收入翻番了。寨里的年轻女人也大多嫁到了山外,她们还带回山外的丈夫和孩子,带回山外文明进步的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山苏人的传统习俗。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的核桃、烤烟、刺苞菜、香椿、野生菌等农特产品,很快就可以运到城里销售了。”他说。
听着小组长的介绍,我真切地感受到白沙斗的沧桑巨变。四十年风雨兼程,弹指一挥间。白沙斗山苏人的变迁,是新平县2100多户8300多山苏人的缩影,彰显出乡村振兴的繁荣景象。编辑:王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