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海县立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杞麓湖水质好转为前题,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化肥用量多、农业废弃物多的蔬菜品种,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海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县,每年蔬菜种植面积约30万亩,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既给杞麓湖保护治理带来较大压力,也影响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通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结合通海有种植鲜食玉米历史实际和市场需求,经过可行性论证和示验示范,积极引导农户由发展饲用玉米种植转变为发展鲜食玉米为主的玉米生产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河西镇为主,辐射全县各乡镇(街道)的种植规模。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由2015年的几千亩发展到2018年的3万余亩,年产鲜食玉米48000吨,产值1.5亿元,形成了通海县继蔬菜、烟草及花卉产业之后又一新产业。
据通海县农业局局长溥发高介绍,鲜食玉米平均亩产达1600公斤,按目前均价3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4800元。鲜食玉米种植除了给种植户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生产成本投入少、农业面源污染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众多优点,可谓“一举多得”。
据农业部门测算,在生产成本投入方面,综合种子、农药、人工等要素,种植鲜食玉米比种蔬菜投入的生产成本少410元/亩。种植鲜食玉米每亩比种植蔬菜每亩少施用农药600ml、化肥35公斤,按今年种植3万亩鲜玉米计算,共减少农药施用量18吨,减少化肥施用量1050吨,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此外,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农户鲜食玉米种植的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解决蔬菜连作障碍,并通过鲜食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解决板结问题,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护农生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下步的工作中,通海县将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科学制定杞麓湖周边农业资源养护规划,大力实施绿色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调整优化沿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削减入湖农业面源污染,坚定不移打好杞麓湖保护治理攻坚战。(师云波)
编辑:师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