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红塔区大营街社区从“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发展成“云南第一村”“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
改革开放40年,大营街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0倍,社区经济总收入、企业总营业收入2万余倍跃升。
改革开放40年,大营街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带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共同富裕之路。
“云南第一村”的社区福利
“老人桥”成了汇溪公园的一道风景线
大营街社区有自己独特的福利体系。2018年10月17日,正值重阳佳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1018名60岁以上的老人领到了重阳慰问金,每人600元的慰问金带给老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大营街社区的福利是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伴随于社区居民人生的各个阶段。按照《大营街社区居民公约》的规定:年满3岁的孩子可免费在社区投资兴办的幼儿园上学,并按春夏秋冬配给四季服装;每个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每年都有250元至500元的补助金,年终还有6000元的分配;参军入伍人员,每年按大营街社区人均纯收入的80%享受分配,退伍回乡时,作为安家费一次兑现;居民年满18岁可以到集体企业就业,实行54岁退休制度,退休后每月可领取276元至687元不等的退休金,并享受年终分配;居民年满94岁、99岁,还可以一次性领取5万元、10万元的长寿奖金……
“云南第一村”是官方和外界对大营街社区综合实力的高度评价,从1995年开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田纪云所题的“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几个大字就在石柱琉璃瓦牌楼上熠熠生辉。对社区居民而言,近年来,社区发给居民的最大“礼包”莫过于牌楼附近的滇中民居别墅群。2010年,大营街社区启动第二轮人居改造,投资13亿元,新建民居1482户,单元房112户。这其中,社区共补助投入3.97亿元,5534个居民人均补助投入高达7.17万元。这意味着大营街社区居民住房面积实现了人均不足8平方米到50平方米,再到80平方米的三级跨越,人居环境也由土坯房、茅草房到砖混结构的青砖白瓦房,再到滇中民居别墅。
第二轮民居改造实行先建后拆,社区居民可用旧房抵换同等面积的新房,超出面积部分按建房工程造价1300元/平方米计算。“我家以前住的是18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的新房面积是330平方米,超出的150平方米我补了19.5万元,算上装修我一共花了40万元左右。”社区居民辛保云告诉记者。22岁退伍后,辛保云就在大营街滤嘴棒厂工作,除了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他还可享受每年5000元的年终分配,对此,他很知足。
退休后的龚琼珊很在意生活品质,在她看来,大营街人的生活和城里没啥区别,“社区有专门的绿化环卫队,负责保洁绿化,整个小区像个花园一样,住得很舒心。同时,周边的几个公园和老年活动中心配套都很好,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她说。
张大爷每天都要从常里社区坐车到大营街汇溪公园走走逛逛,这几乎是他老年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营街人的生活好过了,让人羡慕,他们的发展也为我们周边的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张大爷说。作为大营街社区的两大公园之一,与以温泉著称、面向游客的汇龙生态园不同,汇溪公园以其清幽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社区及周边老年人。汇溪公园“老年桥”俨然成为一道风景,每天都有上百人在此休闲娱乐、谈天说地。
“近年来,大营街建成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公园,修建2条连通市中心的高等级公路,并配套村级卫生所、幼儿园和社区电视台,组建了专业绿化环卫队、文艺队和物管公司,整套社会治理方式已经与城市无异。”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宝荣说。
大营街社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实现社区经济总收入78.87亿元,企业总营业收入67.1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379元。
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
陈氏浮雕艺术馆馆藏各类民间民俗物件15万件
1986年至1997年,企业家陈宝贵用11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实木浮雕作品《端午汇溪图》。这幅高2.9米、长18米的浮雕作品真实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营街的历史风貌,沉淀了当时的村庄样貌、人文风情,对比现在的大营街恍如隔世,就连陈宝贵也说:“变化太大了,太快了!”在陈宝贵看来:“变化最大的仍然是住房。”
很难想见,在人们所称道的大营街“创一代”中,如任新明、陈宝荣、何金星、杨永平、陈宝贵等几乎清一水的都是基建队出身,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住房难还是和吃粮难、喝水难、行路难、娶媳妇难一起成为大营街社区的“五难”之一,这就不难理解,在世人瞩目的大营街众多变化中,陈宝贵何以对住房改善情有独钟。
据相关志书记载:这个总面积为2.6平方公里的村子1980年人均水田面积仅为0.48亩。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1964年大营街基建队成立,这是集体经济最早的雏形。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无资质、无技术、无设备的简陋游击队会在20年后为大营街带来发展机遇,从而让大营街掘获了发展历程上的“第一桶金”。
1988年,玉溪卷烟厂扶持大营街建成了滤嘴棒厂、水松纸厂。玉溪卷烟厂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大营街大踏步向前。
随后,大营街又相继建成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多家企业。1992年,大营街社区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的第一个亿元村。1995年水松纸厂成为亚洲第一大水松纸厂,1998年滤嘴棒厂跃居云南省百强乡镇企业第一位。对于大营街的起步,大营街群众认为,“大营街发展这么好,一是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二是大营街人敢闯敢干,抓住了发展机遇;三是玉溪卷烟厂的大力扶持。”
从1995年,被誉为“云南第一村”开始,大营街社区就是外界公认的富裕村集体。它最与众不同的是,社区所有企业产权都归集体所有,社区居民也借此分享集体收益红利。
梳理40年来大营街的发展历程,陈宝荣总结了大营街经济发展的三次腾飞:一是发展乡镇企业,积累集体经济,成为玉溪的第一个亿元村;二是发展现代工业,壮大集体经济。1995年,社区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三是1998年,明确了“留优质集体企业,保共同富裕”的企业改制原则。这次改制无论是对时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任新明还是继任者陈宝荣来说,都印象深刻。“当时的大趋势是集体企业改为私营企业,但是站在确保共同富裕的初衷来说就必须要坚持集体所有,所以压力很大。”任新明说。“集体企业最大的弊端是发展积极性不高,如何既提升集体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又确保群众利益,这是当时争议最大的问题。”陈宝荣回忆说。争论形成的最终意见是:保留优质集体企业,并承包给私人经营,社区以承包费用确保居民福利。因而,这次改制也被认为是大营街继续坚持集体化道路,走共同富裕路子的里程碑事件。2003年,大营街社区经济总收入突破20多亿元,成功实现了第三次经济腾飞。“事实证明,当时的坚持还是正确的。”任新明后来回忆说。
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40年,大营街社区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带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之路。目前,大营街社区聚集了67户企业,其中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户,上亿元的企业10户,形成了卷烟辅料配套、黑色金属压延加工、建筑建材、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77亿元,比1978年(工业总产值19.2万元)增长16545倍。
大营街社区居委会陈列室,“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满墙荣誉彰显了大营街共同富裕的成果,同时也昭示着发展中一如既往的活力和热情。2018年10月8日,农业农村部从优美的生态环境、多元的产业功能、独特的村容景致、良好的精神风貌四个维度对中国村落进行评介,最终评出150个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赢得5席,大营街位列其中。
在大营街“创一代”的企业家中,陈宝贵是极为特别的一个,在各种媒体报道中,他的身份也始终是在企业家和收藏家之间自如切换。作为红塔铝型材厂掌门人,陈宝贵坐拥4000平方米的陈氏浮雕艺术馆,馆藏各类民间民俗物件15万件。这些藏品是陈宝贵花30余年精力从大营街及云贵川各地收集而来,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中,以古民居的木艺花窗品类最为丰富。陈宝贵最近正忙于在厂区内建一条铝合金古典门窗展示长廊,而这些典雅的古典门窗创意正是来源于他的藏品。“我要用三代人来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我来打好基础,让后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从文物延伸到文化产品,从而将这些传统文化延续下去。”陈宝贵说。
陈宝贵在全国首创的铝合金古典门窗曾获多项专利认证,独特的产品风格也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其制作工艺中大量运用了如榫卯、攒接、插接、雕刻、搭接、斜接等木工制作手法,将中国门窗的古典风韵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借力文化,实现转型发展,大营街蓄势待发。近年来,通过“米线文化节”“郁金香花展”“菊花艺术节”等旅游产品推介,大营街社区向社会各界鲜活展示了当地旅游特色品牌。同时,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与此相配套的娱乐、餐饮、康体、会展等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2017年,大营街社区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下一步,社区将通过‘退二进三’将水松纸厂、铝箔纸厂、滤嘴棒厂等卷烟配套产业搬迁至常里片区,形成卷烟配套产业集群,原有的工业用地腾出来用于发展三产业。”陈宝荣说。
8月2日,玉溪大营街乡村振兴战略示范项目指挥部揭牌,这标志着红塔区与昆钢控股公司将携手建设以“总部经济+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康养宜居”为发展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基地,可以预见,该项目将把大营街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和样板。(玉溪日报记者 李文雯)
短评:以文化元素助力乡村振兴
□ 碧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营街社区发展又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为大营街社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和样板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营街社区目前还存在工业结构上卷烟配套产业一家独大,经济结构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紧密,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有吸引力的核心旅游产品等问题,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找准乡村振兴引爆点,提升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文化元素助力乡村振兴,对大营街社区来说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借力文化元素,要继续发挥大营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敢为天下先是40年来大营街人取得骄人成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汇龙生态园和汇溪公园两个公园的建成和米线文化节、菊花节等展会活动的举办为大营街聚集了人气,形成了旅游文化品牌。在推广上,要敢想敢为,依托高端智库,借助大营街独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独特的高端峰会、论坛产品,形成全省全国品牌。
借力文化元素,还要注重挖掘整理运用大营街本土文化因子。大营街独有的文化特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营街独特的历史人文、民风民俗。这方面大营街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已有所行动,并将文化因子附着于产品之上,为第二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二是大营街发展40年来沉淀下的经验启示,即“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的实现路径。这些正是大营街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所在。收集、整理、完善、呈现大营街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现时发展路径必将形成大营街又一与众不同的标签,为大营街社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