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盛才
“开门见大山,出门就是坡,羊肠小道盘山转,男挑女背讨生活,祖祖辈辈无改变,受苦受累无处说。”这歌谣就是过去千百年来彝乡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描述。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高箐深生活条件艰苦,大山阻断了人们的远行步伐,很多人到老都没到过县城就走完了人生历程。
我的老家(甸中)离峨山县城70多公里,一半路爬山坡,一半路走深箐,在山箐中还要蹚过多道河水,光走也得一天两头黑才能到达县城,如果是挑、背着货物行走,那就要在中途找村子住宿,第二天才能走到。1954年,我14岁到县城读初中,天不亮就动身,天黑才走到学校,三年下来,饱尝了行路的艰辛。
那时候唯一经过峨山的昆(昆明)洛(打洛)公路玉溪大栗园到勐海一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修建的,1954年12月27日竣工通车,该路段在峨山县境内只有40多公里。很多人不知道公路是什么样子,汽车是什么样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峨山县委、县政府从农村抽调民工,修通了县城到甸中的简易公路,从此开始有货车从县城运来农用物资、日用百货到供销社,又把粮食等农副产品运回县城。有时五六天、有时十来天才有一辆车子出进,人们出行时能搭上顺风车的机会很少,往来县城还得靠步行。
七十年代,为方便人们出行,县车队用一辆货车专门运送旅客,在车厢两边各放一条长凳子。早上从县城出发到甸中,中午又返回县城,一天一个来回,早到的旅客坐凳子上,后到的旅客抓住篷杆站中间,人们终于能坐车到县城了。以前走一天的路程,坐车只要3小时就到达,虽然颠簸、满面灰尘,但是免去了行路的艰辛,心里也特别高兴。好奇的年轻人争相去乘坐汽车,感受一下新鲜,体会一下坐车的快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峨山的各项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原来峨山县城到甸中的公路,由沙石路变成了平坦的沥青路面,拉旅客的货车变成了舒适的41座大客车,车次也由一天一趟变成两趟,3个小时的行车时间缩减为2个小时。坐客车干净、舒适、快捷,车到站时还不想下来,巴不得再坐一会儿才过瘾。40年来,全县公路总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0来公里增加到2169.8公里,增加了54倍。按行政等级分,国道92.9公里、县道379.3公里、乡道1344.9公里、专用公路44.6公里、村道308.1公里。全县554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全部为沥青或水泥路面,通畅率为100%。途经峨山36公里的昆曼高速,替代了原有昆洛公路的功能,一路串起中、老、泰三国,变成了国际大通道,也结束了峨山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还有一些不在统计范围内的田间道路,也叫机耕路,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加贴近。各村各寨都有这样的道路通往田间地头,出工时开着车去劳作,收工时载着收获的农作物回家,结束了彝乡人祖祖辈辈男挑女背行路难的艰苦生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彝乡人民的贴心路”。
一条二级路激活了甸中的特色产业园发展。2011年6月30日竣工的易峨高二级公路,是连接易门县、峨山县、红塔区高仓的主要公路。峨山境内60.1公里,投资总额22.56亿元,是峨山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资较多、建设规模较大、受益人口较多的一项公路建设工程。公路穿过甸中镇全境,对甸中片区的产业带动非常大。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甸中成为山区半山区种植冬早蚕豆、菜豌豆、大白菜、甜脆玉米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全镇蔬菜种植面积8000余亩,产值4000多万元。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上,农业种植又逐步扩大到了以核桃、小枣为主的干果水果产业以及以油橄榄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易峨高二级公路成为带动甸中革命老区彝族人民的致富路。
富裕起来的彝家儿女盖新房、买汽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家儿女家家都有小轿车,闲时就拉着我们老两口走亲串戚、旅游观光,坐着自家的轿车,行驶在舒适的公路上,沿途欣赏着风光美景。曾经读书时一天两头黑的路程,现在40分钟就到了,让我感慨万分,过去行路叫艰辛,如今行路是享受,这可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啊!
不知过去苦,就不觉今天甜。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如今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获得感多多,幸福感满满!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勇立潮头不止步,改革开放再出发。展望未来,峨山前程万里。玉磨铁路峨山段正在加紧建设,即将结束峨山县没有铁路的历史。玉楚高速公路峨山境内全长45公里也在紧张施工中,采用双向6车道标准建设,投资84.375亿元,是目前峨山县公路建设史上科技含量最高、资金投入最多的一项惠民工程。借助玉楚高速过境甸中的优势,将在甸中打造油橄榄小镇,规划种植油橄榄13万亩,目前部分已经挂果,并将建成集种植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业开发示范区。
峨山的公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等级较低的山区公路到高等级公路,一步步从历史中走来,一路春风、一路阳光、一路花香,令人感慨。编辑:王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