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中小企业云服务网
  • 找资讯
  • 找服务
  • 找企业
  • 找产品
  • 找供应
  • 找需求
  • 找视频

【我与改革开放40年】改变命运的决策

发布时间:2018-09-27 来源: 浏览量:245

□  李世宗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现在会是什么状态,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然而,生活是不能假设的,命运也不能自己选择。我只能说,自己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伟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都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今天,当衣食无忧的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回忆40年来走过的路,虽然经历坎坷,仍然是激情澎湃,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沿着旧时光,去追寻这段难忘的岁月……

亲历:

从挣工分到参加工作

1979年的那个秋天,我开始上小学了。9岁的我对上学没什么概念,只是听妈妈的话而走进了学堂。但我还是害怕上学,因为在我之前,几个哥哥和姐姐也上过学,我总是看到他们要么在学校帮忙干活,要么在家里做农活,上课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些人读到小学毕业,文化没学得什么,稀里糊涂地回来务农挣工分去了。

说到工分,那是我们那个时代农民的命根子,人们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地到生产队干活,就是为了那可怜的工分。一年只有过年那三天放假,那是全村人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候,因为那三天闲在家,不会扣工分。我记得劳动力最好的一个大男人,一天最高能拿12分工分,折算成人民币是5毛钱。我的母亲常生病,干不了重活,生产队长让她做老倌工,一天是8分工分。为了这8分工分,母亲天天去干活,一刻也不敢闲着。有一次,她被人送回来,泪汪汪的,显得无助又无奈。后来我才知道她那天病得太重了,连路都不会走,才被人送回了家,那情景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揪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上学了,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谁还敢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因此,许多聪明的农家子弟就被工分耽搁了。

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在生产队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人们开始按节令种上庄稼,精耕细作,把分给的几亩土地种好,就有吃的。我们的父辈能有条件让我们上学,我是最早的受益者,当然也是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之一。

我记得土地下户那年父母是那么高兴,他们根本不敢想,国家会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那些土地就由姐姐和父母三人栽种,让我和三哥去上学。

靠着家里的几亩责任田,我们从村里走到镇上,又到县城,再到省城昆明,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在县城有了安稳的工作。

见证:

从放牛娃到陶艺大师

改革开放,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我接触过的人中,舒文照无疑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他从3000元资金起步,在继承华宁陶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功创办了舒氏陶艺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还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

舒文照是我的老乡,他和我有相似的经历,都喜欢画画,却找不到教师教。那时,他每周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到澄江县海口镇,向澄江八中的老师请教。1992年初中毕业,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他拿着家里东拼西凑的36元到昆明参加美术专业考试。然而,由于从来没有专业美术老师指导,他根本不懂素描和色彩知识,仅凭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放羊时的那种感觉乱涂乱画,结果300分的专业分,只考了不足80分。

当然,舒文照并不甘心失败。

经过那次考试,他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为了专业学习素描和色彩,他再次请求父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拿了仅有的56元到昆明强化培训。在两个月时间里,50多元根本不够,他不仅住不起招待所,甚至只能自带被子睡在艺术学院一间民房的楼梯口下。艺术学院的老师被他好学的精神感动,免除了他所有的培训费。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经过刻苦训练,舒文照1994年以优越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纺织工业学校绘画工艺设计专业。在校期间,他的闯劲再次显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靠勤工俭学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997年毕业后,舒文照被分配到了华宁县美陶厂工作。

随着企业改制,舒文照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下岗后,他经常思考如何养活自己?迫于生计,舒文照在华宁县城办过绘画培训班,甚至开过烧烤店,然而,他真正想做的还是华宁陶。“华宁陶有几千年历史,自己从小就喜欢与泥巴打交道,特别喜欢做陶,丢掉实在太可惜了。”每天躺在床上,他都会这样想。

经过与妻子商量,他决定重操旧业,自己创业做陶。起初,妻子有点不放心,又实在没法,烧烤生意实在不好,只得一边卖烧烤,一边让他先试试。

舒文照拿出企业改制所得的3000元工龄补助费,在县城外一个偏僻的地方找了一处闲置厂房,悄悄尝试做陶。由于从小喜欢玩泥巴,在读书时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又经过在美陶厂三年的锻炼,他很快在陶艺的造型设计中找到了感觉,设计出了一些造型独特的陶艺品,特别是成功研制的1180度高温亚光黑陶,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规模小、产量少,加之人们并不愿意掏钱买等诸多原因,人们的赞赏并没有改变他的现状,他还是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如何在艺术品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经济效益,一直是舒文照苦苦思考的问题。

直到2006年6月,参加了昆交会后才彻底改变了舒文照的命运。没想到,昆交会让他签下了那么多的订单,他和公司的所有人兴奋得睡不着,加班加点地干活,最终按时按质交货,对方很满意,又与他进行了多次合作,舒氏陶艺也开始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后来,舒文照的作品多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舒氏陶艺也走出了云南、走出了国门。在南博会上,舒文照带去的3000多件陶器都销售一空,国家外事侨务办还与他达成了200万美元的意向性合作协议。

目前,舒氏陶艺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产销两旺。舒文照不仅在玉溪有5个形象店,在哈尔滨、北京、重庆等地均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每年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舒氏陶艺成了华宁陶响当当的名片。

改革开放,改变了舒文照的生活,甚至是改变了他的命运;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创业梦,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