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建忠
每次从外地回玉溪,经过母校——玉溪一中,看着车流如织、道路四通八达,不禁感慨万千。40年前自己还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离开父母在玉溪一中度过了人生最关键的六年,六年间的很多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
六年时间里,特别是初中三年挺苦的。记得有一次生病了,拉肚子很虚弱,特想家,但却没有通信工具告知爸妈。离家有七八公里,一星期回家一次,所以一星期之内有小病或有啥事都不能告知爸妈。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等,学生一星期回家一次也都是骑自行车。现在的学弟、学妹就幸福多了,生病不舒服打一个电话,爸爸、妈妈就开车来接;想回家了,校门外就有公交车,再不行就打个出租车,多方便啊。假若想吃点好的,打个电话叫个外卖也是可以的。40年来的变化真是够大的,就以手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起BP机,街面上还出现了很多电话亭,很多男孩子在夏天把轻薄的白衬衫别在腰里,皮带上显眼的别个BP机,显得特有范儿!后来出现了砖头厚的手机,但却贵得买不起。记得哥哥做生意赚了点钱,买了个砖头厚的手机一面打一面走,惹得很多路人注目!我特别记得家里装固定电话时的情景,心里可高兴了,拿个精致的小本子认真记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人们使用的却是更便捷、功能更多的智能手机。出门忘带钱,有手机就行!出门迷了路,有手机就行!想某人了,那就视频一下啊!有些无聊,那就玩一会儿游戏……要是当年有一部手机,那就省事多了啊。坐在车上,我望着母校绿茵茵的田径场,茂密的小树林以及影影绰绰的楼房,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比我们原来在校时好多了”。
我在玉溪一中读书时,每个星期六早上上完课,下午就休息了。因为有一个星期没有见到爸妈,很想早点回到家,所以大多时候中午饭都不吃就往家赶。回家的路程需要走2个小时,我饿着肚子连跑带走急着回家,回到家已经饿得不行了,还因此得了胃病,一直到现在我的肠胃都不好。40多年过去了,以前的困扰早已没有了,现在整个玉溪中心城区里有600多辆出租车,还有四通八达的公交车,近年又出现了“网约车”,私家车也是满城跑,“自驾游”也成了人们挂在口中的话题。说起出租车,我感触更深。30年前,老公的工作单位改制了,拿了笔遣散费,老公就成了无业人员。他先后开过铺子、卖鞋子、打零工,后来用8000元钱买了辆“皮鞋车”,车型有点像老年人代步车,虽然小了点,却是玉溪中心城区最早的出租车。过了一年,街面上跑起了桑塔纳,那才是真正的出租车,老公的“皮鞋车”遭到整顿,我们便卖了“皮鞋车”,家里人又凑了点钱给我们买了辆桑塔纳出租车,真是鸟枪换大炮。不到3年,老公又卖了桑塔纳出租车,买了一辆由玉溪到昆明有正式营运户头的桑塔纳。老公从白手起家,到今日闲坐家里也有小钱入账,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40多年过去了,我亲眼见证了玉溪中心城区点点滴滴的变化。现在玉溪已有四通八达的路网,玉溪已进入了高铁时代,玉溪至北京的旅游列车、至郑州的动车组已相继开通,玉溪站,就是一个说走就走的地方。感谢党,感谢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真是说到人民群众心坎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