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中小企业云服务网
  • 找资讯
  • 找服务
  • 找企业
  • 找产品
  • 找供应
  • 找需求
  • 找视频

积极深化工业园区改革促进玉溪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 浏览量:275

□ 刘永新

我市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初步形成国家级高新区和省、市级工业园区三级并进、竞相发展格局,为全市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17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71.8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71.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690户,从业人员14.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7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7.6%。

立足园区平台支撑,我市培育形成了以卷烟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然而,随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步伐的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规划布局矛盾日趋突显。深化工业园区改革,成为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体制机构、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三大短板制约园区发展

2012年,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市、县区共组建10个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其中省级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6个、市级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4个。

我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基本上是在原有企业发展布局基础上形成的,导致既割裂了职能部门管理权限,又造成管理职能重叠。工信部门与园区管委会形成“两张皮”,责权不分,园区管委会作为派出机构,存在着行政主体不完备、法人地位缺失、职能履行缺乏相应法律依据的问题。

园区管委会基本沿用领导小组、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模式运行。在职能运行方面,存在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直接复制行政机关人事管理模式,进人、晋升、奖惩没有自主权,内部管理缺乏活力。

工业园区基本是按行政区划和原有企业布局基础上规划建设,每县一个工业园区,一方面,由于园区规划多片、多点、多园,导致功能重叠、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配套不全;另一方面,分属县区管理,无法形成全市园区规划建设实现一张蓝图统一画、一盘棋子一起下。

同时,由于上述问题导致各园区在产业布局上存在贪多求全,以项目调规划的问题,致使产业布局同质化程度高、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产业内部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工业项目单打独斗。

二、深化园区改革是实现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保障

截至2017年,全市工业园区产值达1639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2.3%;园区工业投资180.9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投资的95.8%。由此可见,全市11个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承载的重要平台,成为工业投资的主要阵地,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园区是重要的承载平台,推进园区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口。

同时,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领军型民营企业,打好民营经济战役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县区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支撑。

要实现到2020年全部园区产值过百亿,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5%和20%,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70%,把园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主阵地的目标,积极深化园区改革,补齐机制体制、规划建设、产业培育等短板势在必行。

三、立足创新机制推进园区释放活力

深化园区改革,首先要立足改革创新释放活力,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努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要通过完善园区管委会法人治理结构,与同级党政机关管理模式彻底脱钩,建立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主用人、自主分配的现代管理制度;要通过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取消行政级别和编制配备,彻底打破人员身份,除主要领导由上级任命外,所有人员一律实行岗位聘用和职务聘任管理制度;要通过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聘用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提升园区管理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组建隶属园区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实体经济组织和社会事务组织,推进园区市场化管理进程。

要紧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每个县区都要建工业园区的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更加精准地贯彻市委“三区一港”发展定位、“5577”总体思路和“四带多园”产业布局,正确运用“退”与“进”、“量”与“质”、“速”与“效”的辩证法,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科学定位园区产业布局。

要立足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行园区、小镇组团式发展,推进工、农、商、教、游等有机衔接,实现生产、生活、养老与购物、观光、食宿功能均衡,着力避免园区建设“千园一面”;要推进园区范围内的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上来。

四、立足壮大实经济体推进园区产业发展

深化工业园区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建设产业壮大实体经济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当前,我市工业企业中低端产品面临着被淘汰和产能置换升级的艰巨任务;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的“牛鼻子”,加快推动过剩产能淘汰和升级改造,建立去产能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向清洁化、节能化、智能化进行改造,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才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实现园区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要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互联网变革正在快速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融合,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五、立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园区建设

深化工业园区改革,要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绿色化园区、智慧化园区、服务型园区、创新型园区建设。

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强化全面生态构建管控、水污染治理,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园区产业建设新格局;要结合玉溪建设全国创新型城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园区智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构建投资项目审批首办责任制和前置审批联动机制,想方设法优服务、降成本、提效率,打造优质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发展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激活力。

(作者系玉溪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