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事业是实干出来的。面对“时”“势”的新变化和时代重任,省委书记陈豪对玉溪提出的“七个走在全省前列”和省长阮成发打好“三张牌”的新指示新要求,为峨山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是峨山争创一流的指路标。
当前,峨山还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一矿独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唯有抛弃被动应付,选择主动应战,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勇当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标杆,以最大的激情、最实的举措,努力推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并在全市七县二区争先进位、奋力赶超,倾力建设全省民族自治经济强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县。
一、勇当标杆,在产业转型上“走在前列”
等不是办法,干才是希望。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理应在全市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必须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彝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主动融入“四带多园”产业布局,以“进”求突破、以“绿”为底色、以“新”为龙头,加快构建具有峨山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3252”主导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
坚定做精农业的耐心。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培育肉牛、蔬菜、核桃、中药材、温带水果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峨山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峨山名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打响绿色生态、庄园休闲、有机高端“三张名片”。依托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打造滇中畜禽养殖基地、滇中木本油料基地、红塔集团优质有机烟叶基地“三大基地”,推进百万头(只)牲畜养殖出栏、百万亩特色产业种植“两个百万”产业,抓好易峨高万亩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大富塔绿色经济走廊“一带一廊”,甸中—十街农业生物产业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峨山片区增长极,全力推进华西希望·德康集团和双胞胎种猪生猪养殖项目,抓实甸中10万亩现代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到2022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年均增长6.5%。
坚定强攻工业的决心。围绕“绿色能源牌”要求,按照“建园区,强招商,育集群,扩总量,提效益”的工业发展思路,提档升级园区经济,全面完成大化产业园区实体化改革,推动园区和大企业全面合作,把化念片区打造为冶金压延、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物流产业区,把金水片区打造为铸造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及物流加工区,把甸中片区打造为以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种植加工、特色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区和农特产品物流发展区,力争今年园区新开工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到2022年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同时,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型矿电、食品和消费品加工、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能投应急气源储备中心、光伏发电等项目,大力引进全产业链项目,力促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把峨山建成全市矿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
坚定发展三产的信心。从“康养、休闲”着手,积极服务和融入省、市“大健康产业”建设,参与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健康城,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产业,开发一批彝族手工、彝族美食等特色产品,充分展现峨山璀璨文化遗产;依托“彝人谷”云茶山庄竹海彝文化体验区、小街温泉现代“医养小镇”、易峨高二级公路沿线生态乡村旅游区、大富塔彝族风情走廊、高鲁山旅游开发,构建“一心连两翼,四片展风情”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彝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大力打响“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名片,将峨山打造成集诊疗、康养、休闲为一体,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全面实施“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全覆盖。力争到2022 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年均增长20%。
二、勇当标杆,在项目攻坚上“只争朝夕”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滇中经济圈”规划、“四带多园”产业布局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3252”产业集群发展,聚焦重大优质产业投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等重点领域,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以上。四面出击找项目。依托驻昆招商局、各省商会等把招商之网撒向国内重点城市,主动登门拜访并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雄安新区等区域合作,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迅速形成一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千方百计上项目。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理念,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公开审批过程、缩短审批时限,确保重大项目审批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同时坚决淘汰“低小散”的企业和项目,坚决处置“僵尸企业”,为优质项目腾出用地空间和环境容量。一刻不松建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六个一”工作机制,将集中开工和观摩拉练活动常态化,继续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县直部门联系帮扶项目责任制,着力推进42个省、市和105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融资性担保机构,激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三、勇当标杆,在城乡统筹上“做好文章”
以做优县城、做特集镇为统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筑以县城为龙头、特色小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枢纽重要节点、环滇中高速经济带重要基地、彝韵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定位,紧抓全市提质扩容示范县城、“科教创新城”峨山功能区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六路两湖三园三中心两镇一站一美化”18个提质扩容示范县城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嶍峨古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高质感抓实“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村庄“七改三清”、“厕所革命”和“增绿添花”等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开展打击“两违”综合治理行动,推动城乡面貌大改观、县城品位大提升。
四、勇当标杆,在作风建设上“长抓不懈”
峨山把2018年定为“执行力提升年”,旨在全面提升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大力弘扬“马上就办”作风,树立“官位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权力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工具”的意识,坚定“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心,以“硬要求”“硬举措”“硬作风”“硬干部”抓好各项部署的落实。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切实保护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开拓创新的干部,大胆选拔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级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坚决整治“庸懒散拖”、效能低下、纪律松懈或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不敢担当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加大“为官不为”问责处理力度,堵塞不担当、不作为的“口子”;以任务落实为主线、执行力提升为重点、督查问效为保障,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履职能力,为落实“七个走在全省前列”、打好“三张牌”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系峨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