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江川作为玉溪“一核双心”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湖”生态城市群的中心节点,具有承东启西、接转南北、辐射带动的枢纽作用。撤县设区后,江川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转型发展的机遇期、浴火重生的关键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许多新的难关需要攻克。我们将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七个走在全省前列”和打造“三张牌”的指示精神,按照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六大工程,努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产业,打造城乡建设管理、经济转型发展两个升级版,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落实市委对江川提出的“建美一座城、治好一湖水、打造一个高地”的要求,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奋力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川发展新篇章。
建美一座城,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美丽新江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据统计,2017年城镇化率全市为50.71%,全省为46.68%,全国为58.52%,江川仅为43%,均低于国家、省、市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建美一座城,需要我们在加快建设和提高品质上下功夫。要高品质规划。要从长远着眼、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区位、资源、产业等因素,突出城市特色、体现创新品位,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突出规划的预见性和执行的约束性,按照“四镇一体、两乡统筹”的大思路,完成中心城区总规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报批工作,逐步实施“多规合一”,真正做到用规划引领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要高标准建设。牢固树立建精品的理念,提高建设品质。要严格规划管控和设计把关,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特色工程,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考验。要高水平管理。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健全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机制,加强城区居民小区管理;继续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大力整治以路为市经营行为,规范机动车修理和废旧物资收购,加大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以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抓手,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治好一湖水,重现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湖光山色
生态是玉溪,也是江川的特色、底色和本色。1993年前,星云湖水质为III类。由于污染累积和面源污染的加剧,水质逐年下降,2000年大规模爆发蓝藻,2001年下降为劣V类。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水质恶化势头明显遏制。2016年9月,时隔13年首次恢复V类水质。今年一季度总体评价为V类,污染指数同期与2015年下降40%,与2017年下降29%,水质呈现加速改善势头。星云湖保护治理已经进入决战阶段,江川将紧扣“2018年年底消除劣V类水质,2020年实现V类偏好,力争达到IV类水质”这一目标,按照“外源与内源治理并举、工程项目与管理措施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河长制、生态修复、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抓手,实施“控源截污、内源削减、河道整治、水体置换、生态治理”五大工程,强化“环湖党建、科技支撑”两个保障,确保实现星云湖“山秀水美、人湖和谐”。
打造一个高地,努力实现江川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江川发展的基础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出路在产业、重点在产业、突破口和成败也在产业。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产业强区不动摇,不断筑牢筑实经济发展底子。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一园多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建立人才引进无障碍快捷机制,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发挥园区带动作用,鼓励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土地整合、要素突破力度,助力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市的重大战略机遇,争取更多企业落户江川,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快上多上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带动效益强的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大幅提高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确保到2020年,龙泉园区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创新创业载体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园中产业园3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增加值26亿元。
新时代标明新方位,新征程需要新作为。新时代下的江川干部,将主动看齐、主动担当、主动服务、主动加压、主动作表率,争入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方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再创新局。
(作者系江川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