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推进会议上,市委书记罗应光指出,玉溪市在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上要走在全省前列,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打赢打好脱贫巩固提升攻坚战。脱贫攻坚由“打赢”向“打好”的转变,玉溪将怎样做?记者结合此次会议内容,为您一一解读。
以质量为导向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
3年来,我市压实责任,倍增投入;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统筹推进,聚力攻坚;问题导向,务实整改;创新机制,提升成效;夯实堡垒,激发动力;严督实导,狠抓作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3.46万户12.11万人减少到0.4万户1.24万人,县乡村贫困发生率都降到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8%,在省2017年州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价为“好”。
罗应光分析,目前,脱贫攻坚正由“打赢”向“打好”转变,意味着脱贫攻坚将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注重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尽快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帮扶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层层压实责任,坚决打赢打好脱贫巩固提升攻坚战。
如何以质量为导向来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罗应光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玉溪市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精神,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目标,以9个贫困乡镇和198个贫困村为重点,按照“建新业、住新房、走新路、好生活”要求,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培育发展滞后、社会保障网不牢实、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强化贫困动态管理 精准推进巩固提升
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目标和标准,加强贫困对象精细化管理,强化分类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一是聚焦未脱贫的1.24万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举,到户到人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精准细化因户因人帮扶政策措施,明确落实帮户帮人责任单位和人员,以扎实的帮扶工作,实现真实的脱贫结果。二是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贫困监测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农村“控辍保学”检查、大病慢性病普查、危房鉴别认定等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确保不落户不漏人。三是高度重视“边缘户”扶持工作,推进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在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整族推进中,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普遍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精准到村到户的扶持项目;在产业扶贫中,强化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项目资金,注重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发钱发物的“输血式”扶贫,防止产生“福利陷阱”,避免因政策不公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强化统筹协调推进 提升区域性扶贫成效
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聚焦连片贫困地区,加大哀牢山区、革命老区、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一是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到贫困乡贫困村公路扩宽提升和到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30户以上的贫困自然村和20户以上的拉祜族自然村100%通硬化路。二是通过实施安全饮水保障到户工程,确保贫困地区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5.5%和91.5%以上;结合产业发展,加大贫困地区节水灌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有效灌溉率。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推进精准电商扶贫创造良好条件。
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 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
使贫困群众增收,是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首要任务。我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新要求,加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土地等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原特色农业。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农民对接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推进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区、乡村旅游基地。三是加大科技培训服务力度,结合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创新培训服务方式,加大贫困劳动力种烟、种菜、种果、种药和养猪、养鸡等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劳动技能。四是建立完善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管理机制,不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力争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五是以贫困村为重点,在认真总结近几年农村股份合作集体经济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强化保障性政策 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焦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发力,从根本上解决因学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紧紧围绕教育扶贫“控辍保学”要求,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均等化成果,确保农村适龄义务教育阶段子女“零”辍学;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做到应助尽助,无一户因学致贫。在健康扶贫方面,加强贫困地区老妇幼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精准落实救助政策,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低保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补助政策,加快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易地扶贫搬迁、地灾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确保在今年12月底全面完成。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是脱贫工作的“面子”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聚焦农村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综合整治,扎实推进300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积极呵护田园、水源和家园,增强卫生健康意识,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