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气温骤降,市民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冬衣,与低温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海县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通过花灯、小品、快板、彝族四腔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为基层群众宣讲指导、答疑解惑,将十九大精神传播进千家万户……这一幕幕正在通海县的各个基层社区和农村发生着。
“形式新、接地气、人气旺……”伴随着宣讲的深化,十九大精神已开始在通海基层干部群众的心里“生根发芽”,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工作起到了更好的引领指导作用。
一支有人气的宣讲队
通海县民间文艺协会成立于2008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协会的1000多名成员每个月定期深入通海县基层社区和农村进行乡村文艺表演,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开展科技、农业、文化等相关培训,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通海县民间文艺协会成员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编排了主题为“我为十九大来歌舞”的系列展演,通过小品+歌舞的形式,全面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了近十年,我们协会在基层积累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每到一个乡镇农村,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为我们更好地宣讲十九大精神奠定了基础。”协会负责人龚禧说。
目前,“我为十九大来歌舞”系列展演已经开始在全县各乡镇、农村巡演。同时结合乡镇特色,通海县民间文艺协会与各乡镇基层文艺队联合创作、排演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多年来,常随协会成员深入基层、服务百姓,通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唐雅馨深有感触地说,通海县民间文艺协会是通海县的一面旗帜,在基层群众中有很高的人气。
用百姓喜欢的形式宣讲
“中国召开十九大,更早实现四个现代化……”在通海县高大乡的党员活动室内,一位七旬老人敲打着快板,伴随着清脆有节奏的快板声,老人的周围聚集了数十名群众,大家不由自主地拍起巴掌,给老人打拍子。说快板的便是79岁的王国运老大爷,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围绕十九大报告精神,王国运开始潜心创作快板词。“我将十九大报告精神与高大乡五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相结合,让快板词的内容更接地气。”王国运说。
同时,高大乡还结合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编排了文艺节目,用本地的彝族四腔宣传十九大精神。“我们从小就爱唱爱跳,十九大召开后,我们就想通过彝族最传统、最具特色的方式来唱一唱,将十九大的精神和惠民政策唱出来。”高大乡村民白丽华说。
此外,通海县秀山街道东苑社区文艺队以花灯歌舞为主,在社区群众文化广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四街镇依托“者湾书画之乡”平台,组织书画爱好者用书法、绘画诠释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兴蒙乡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实际,开展喀卓语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采访中,不少基层群众纷纷表示:“通过本土的艺术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和惠民政策,既能学习又能丰富文化生活,我们老百姓喜欢得很。”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通海县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接地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宣传形式,以歌曲、诗歌、曲艺、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十九大精神人尽皆知,广为传播。同时,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千堂党课进基层”宣讲,通俗的解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里。
“用百姓喜欢的形式宣讲,让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道出自己心里的十九大,才能真正让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开花。”唐雅馨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创新形式,积极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使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