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
为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我省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工信技创〔2019〕181号),现就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功能定位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我省制造业相关行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制造业新型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贯通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以及产业规模化全链条,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公共服务,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形成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布局领域
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潜质产业等重点领域,面向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优先支持“卡脖子”技术领域培育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行业和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食品、消费品、绿色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电池、绿色硅、绿色铝、有色及稀贵金属、人工智能等。
三、基本要求
(一)主要条件
1.牵头单位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以生产制造为主的牵头单位需近3年每年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特色产业领域近3年每年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1.5亿元。以研发攻关等技术服务为主的牵头单位近3年年均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500万元,且2022年不低于3500万元。
2.牵头单位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创新效率和效益显著,建有省级以上创新载体。
3.牵头单位在本领域保持较高的、持续性的研发投入。近3年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累计不低于1500万元,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3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4.牵头单位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有较好的产学研用合作基础,有较强的技术扩散和转移能力,有较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及经验,有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或产业化项目的经历。
5.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单位包括5家以上本领域省内外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高校等优质创新资源。成员单位应签署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目标、协作分工、运作机制、人员配备、出资方式、成果管理、各方权利义务等内容,成员单位之间针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关键技术攻关应形成资金筹措方案,总投资不少于1000万元。
6.制造业创新中心要有明确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至少有1项有望突破,可促进形成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运行要求
1.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2.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员单位投资应满足中心基本运行需要,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3.制造业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独立的办公场地、优良的研发试验场地和先进的研发试验设备。
4.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切实发挥行业技术引领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规划,组织本领域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5.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共性技术的转移扩散。
6.制造业创新中心应是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应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或合作,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信息交流、设备利用等方面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四、申报程序
(一)单位申请。牵头单位(须为云南省行业领军企业)自愿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提供真实性承诺书(附件1), 填写《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申报书》(附件2),按照《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方案编制要点》(附件3)编写培育创建方案,按照《需提供的证明材料》(附件4)提供相关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提交所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推荐申报。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现场核查并推荐申报。在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并盖章,汇总填写《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申报汇总表》(附件5)并盖章,连同企业申报材料,行文上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相关要求
(一)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创建工作,认真做好政策宣讲,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各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请于2023年7月21日前将申报纸质材料一式二份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处,附件5电子版请发指定邮箱。
联系电话:技术创新处 0871-63517564
电子邮箱:yngxwjcc@163.com
附件:1.牵头申报单位承诺书
2.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申报书
3.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方案编制要点
4.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5.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申报汇总表
(附件下载)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8日
(此件公开)
附件1
承诺书
我单位对申报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所有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责任。
法人代表(签字):
牵头单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2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
申
报
书
拟申报创新中心名称: |
|
所 属 领 域: |
|
牵 头 单 位: |
|
联 系 人: |
|
手 机: |
|
电 子 邮 箱: |
|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
2023年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基本信息表
中心名称 |
|
所属领域 |
|
|||||||||
牵头单位 |
|
|||||||||||
地址 |
|
|||||||||||
中心负责人 |
|
职务 |
|
联系电话 |
|
|||||||
联系人 |
|
职务 |
|
联系电话 |
|
|||||||
拟建中心成员单位 |
类别 |
序号 |
单位名称 |
出资金额(万元) |
出资比例(%) |
共建人员(人) |
||||||
牵头单位 |
- |
|
|
|
|
|||||||
共建单位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 |
|
|
|
|
||||||||
合计共建单位(个) |
|
合计出资金额 |
|
合计共建人员 |
|
|||||||
中心研发团队 高级专家数 |
|
中心研发团队人数 |
|
|||||||||
州市推荐申报意见:
年 月 日(州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盖章)
|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
企业成员信息表(每个企业填一张)
单位名称(盖章) |
|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
注册成立时间 |
|
注册资金(万元) |
|
||
法人代表 |
|
联系电话 |
|
||||
技术负责人 |
|
联系电话 |
|
||||
联系人 |
|
职务 |
|
||||
联系电话 |
|
邮箱 |
|
||||
资产总额 |
|
资产负债率 |
|
||||
序号 |
项目(T为2022年) |
单位 |
数值 |
||||
1 |
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2 |
(T-1)年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3 |
(T-2)年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4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5 |
(T-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6 |
(T-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7 |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
人 |
|
||||
8 |
高级专家及博士数 |
人 |
|
||||
9 |
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
万元 |
|
||||
10 |
有效发明专利数 |
个 |
|
||||
11 |
参与制定的标准数 |
个 |
|
||||
12 |
拥有的国家级创新载体数 |
个 |
|
||||
13 |
拥有的省级创新载体数 |
个 |
|
||||
14 |
近五年获得国家、省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项 |
|
||||
主营业务(主营行业或领域、主营产品或服务)及市场占有率 |
|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
高校科研院所成员信息表(每个单位填一张)
高校/科研院所 单位名称(盖章) |
|
||||
研发团队负责人 |
|
联系电话 |
|
||
联系人 |
|
职务 |
|
||
联系电话 |
|
邮箱 |
|
||
资产总额 |
|
资产负债率 |
|
||
序号 |
项目(T为2022年) |
单位 |
数值 |
||
1 |
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2 |
(T-1)年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3 |
(T-2)年主营业务收入 |
万元 |
|
||
4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5 |
(T-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6 |
(T-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
万元 |
|
||
7 |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
人 |
|
||
8 |
高级专家及博士数 |
人 |
|
||
9 |
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
万元 |
|
||
10 |
有效发明专利数 |
个 |
|
||
11 |
参与制定的标准数 |
个 |
|
||
12 |
拥有的国家级创新载体数 |
个 |
|
||
13 |
拥有的省级创新载体数 |
个 |
|
||
14 |
近五年获得国家、省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项 |
|
||
主营业务或主要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情况 |
|
附件3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
培育创建方案编制要点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的目的和必要性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及管理机制
2.1 主要成员单位及组建资金构成情况
2.2创新中心的组织框架及其职能
2.3 管理机制
包括创新中心的决策机制、自主经营机制、内部财务、人事和科研项目等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成员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长效机制,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等。
三、基础条件和优势
3.1 现有基础条件
3.1.1 牵头单位情况
(一)资产、经济效益、行业地位;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究开发和试验基础条件建设情况等;形成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以及技术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二)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情况
3.1.2 参与单位情况
3.1.3 产业技术联盟情况
3.2 创新中心负责人及主要骨干人员情况
主要工作经历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特别是与本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的研究成果等情况。
3.3 专家委员会组建情况
四、制造业创新中心拟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情况
4.1关键共性技术情况及拟达到的目标
4.2共建单位经费出资及参与研发情况
4.3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及经济效益预测
五、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长期建设目标
未来5至10年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目标。
附件4
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一、成员单位联合共建创新中心共建协议(成员单位盖章)。
二、创新中心主要成员单位营业执照或注册证照复印件。
三、填写附表1至附表8,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牵头单位上一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五、创新中心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财务、人事和科研项目、技术转让、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等管理制度。
附表
附表1 牵头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表
年份 |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
利税(万元) |
2020年 |
|
|
2021年 |
|
|
2022年 |
|
|
附表2 牵头单位拥有的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
序号 |
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
|
|
|
|
|
注:平台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研发创新平台,需提供证明文件复印件。
附表3 牵头单位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承担和完成时间 |
|
|
|
|
|
|
|
|
注:1、项目包括已完成或已开展的项目或课题,不包括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的项目。2、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附表4 牵头单位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信息
序号 |
发明专利名称 |
申请国别 |
申请号 |
授权号 |
|
|
|
|
|
|
|
|
|
|
注:牵头单位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需提供复印件
附表5 牵头单位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的主要标准信息
序号 |
标准名称 |
标准类型 |
标准号 |
主持或 参与 |
颁布年月 |
标准是否现行有效 |
|
|
|
|
|
|
|
|
|
|
|
|
|
|
注:1、标准类型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等
2、需提供标准名称和能证明企业作用的资料复印件
附表6 创新中心专家名单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研究领域 |
在中心建设领域主要成果 |
|
|
|
|
|
|
|
|
|
|
|
|
|
|
|
|
附表7 创新中心主要研发人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研究领域 |
在中心建设领域主要成果 |
|
|
|
|
|
|
|
|
|
|
|
|
|
|
|
|
附表8 创新中心主要研发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 |
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数量(台套) |
用途 |
设备原值(万元) |
|
|
|
|
|
|
|
|
|
|
|
|
合计原值 |
|
附件5
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三批)培育创建申报汇总表
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名称(盖章):
序号 |
创新中心名称 |
所属州市及县区 |
申报类型(培育或创建) |
牵头单位 |
主要成员单位 |
近期主要技术攻关目标 |
所属细分领域 |
联系人 及电话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联系人及电话: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